发布时间:2024-01-04 11:14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浙江省供销社
信息来源:
玉环市供销社紧扣海岛渔业生产实际,重点做好“海上供富大篷车”服务远洋渔船这篇文章,持续发挥“海上供富大篷车”在推动渔民增收、产业提升方面的作用,目前辐射带动渔船351艘,惠及渔民3000余人,人均增收近2.5万元/年。该工作获评浙江省“供富大篷车”最佳实践创新案例。
一、服务先行增动力
一是开设“海上供销超市”。专门成立物资运输保供公司运维,渔民可直接在作业的海区得到补给,改变以往捕捞船从远洋返岸补给物资的不便,既减少渔民远洋往返时间和费用,又延长海上作业时间,深受渔民欢迎。
二是设立渔业“三位一体”综合服务中心。对一艘渔船从生产到拆解全生命周期业务实现“一站式”代办,同时涵盖渔业安全管理和服务,解决了渔民“岸上”之忧。目前中心共有专职人员7人,协调水产品交易市场、物资运输保供公司等主体,提供6大职能部门的21项服务。
三是打破融资困局。建立渔合联会员信用等级评级体系,协调金融机构为渔民提供低利率渔船抵押贷款,已办理贷款6000多万元,利率最低2.6%/年;社属企业开展“政银担”业务,办理涉渔担保20多笔、1000多万元。
二、攥指成拳强合力
一是组织形式变“单打”为“抱团”。将13个渔业村(合作社)合并精简到2家,形成组织共建、产业共创、项目共谋、问题共解的渔共体,使渔民从“一盘散沙”变为“聚沙成塔”。
二是生产方式变“单一”为“协同”。把加工厂搬到海上,市政府给予1200万元资金补助,组建全国首个海捕虾全产链海上加工中心,实行全流程自动化,仅需28分钟,摆脱对保鲜剂的依赖,提高了产品品质和单品价格。并以加工母船(虾航母)为核心,接驳子船实时上门收购拖虾渔船产品,实现生产加工无缝对接,形成了虾航母为中心的海捕虾产业集群,有效提升渔业运作效率。仅此一项,“小虾子”收购价提高119%,捕捞船单船年增收30万元以上。
三是销售模式变“卖原料”为“卖品牌 ”。通过龙头企业精深加工,建立追溯体系,提升产品定位,提高单品价格,目前已注册“东海渔仓”“淘海”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已入驻北京、上海等地的大型商超,单品售价较市场普通产品高出近1倍。
三、“二次分红”激活力
收入分配结构密切关系“合作社+企业+渔民”联合的稳定性和渔民生产的积极性。为了均衡收入分配,制定“二次分红”管理制度,主要采取了两种方式,一种是按渔获交易量返利模式,主要在供销社参股的龙头企业“东海渔仓”公司实施,虾航母与125艘拖虾渔船“船船联营”,去年“分红金”100多万元,600多渔民受益。另一种方式是参考“干江模式”提出的渔民众筹与龙头企业合股共建模式,目前以“2+8”模式为主,“2”即加工母船20%股份由渔民合股持有,渔民入股自愿自由,享有5%年收益保底,实现企业和渔民共生共赢、共享红利。
(玉环市供销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