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17期工作交流

发布时间:2021-08-09 17:35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浙江省供销社

信息来源:

分享:


【嘉兴选辑:党建领航·联结带富】

▲嘉兴市“共富菜园”联结低收入农户确保共富路上一个不掉队

▲南湖区弘扬红船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先行

▲平湖市形成“品牌+数字农业”为农服务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嘉善县推行农合联党建“干窑样板”

▲海盐县供销社做深“乡愁旅游”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秀洲区培育“绿秀洲”品牌点燃农业产业发展新引擎

▲海宁市以农合联为平台打造全体农民共同富裕新样本

▲桐乡市创新引领数字赋能持续深化“三位一体”改革



嘉兴市“共富菜园”联结低收入农户

确保共富路上一个不掉队


习近平同志2017年10月25日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讲话强调“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嘉兴市供销社遵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从2018年起,探索基层农合联党建工作中先行先试“NI+(你家)菜园子”“红色四方联盟”农趣园等项目,帮扶低收入农户增收。今年推广“共富菜园”项目,打破以往“直接送钱送物”的惯例,引导低收入农户通过劳动增加家庭收入,在改善生活质量的同时,让低收入农户生活更有尊严,推动“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目前参与项目的低收入农户已有770户,参与人数1391人,涉及种植面积785.4亩,每亩约增4860元。

寻根问源谋富,“怎么干”“怎么种”“怎么帮”,确保共同富裕道路上一个都不掉队。一是党建引领确定怎么干。“共富菜园”采用“党建+”模式,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及属地党组织的组织优势、服务职能,统筹民政、农业、扶贫等方面政策,在技术、资金、服务等方面共享资源,做实做大“共富菜园”项目。同时,将支部建在菜园上,党员分片联系主动结对帮扶困难农户,构建每个困难群众都有党组织牵线帮扶的格局。二是聚焦问题确定怎么种。研究分析低收入农户增收困难原因,制定项目实施细则,明确各部门(单位)具体工作,确保项目有序实施。根据海宁当地种植习惯以及蔬菜产业情况,合理选择蔬菜品种,提高土地的复种指数,缩短土地轮作时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由供销社统一组织种子购买,育种后免费提供给低收入农户种植,减少成本支出。种植过程中,聘请技术专家全程对低收入农户进行零距离的技术培训和指导。三是需求导向确定怎么帮。在帮扶内容、领域等方面,根据全市各镇(街道)不同实际情况和需求,因地制宜落实帮扶措施。如长安镇(高新区)依托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打造“暖心菜园”;许村镇创新“飞地众筹抱团”“就近认种增收”模式,目前参与者共计21个村218户农户,涉及菜园用地381亩,向参与农户提供至少50个劳动岗位,实现每户不少于5000元的分红。

分类帮扶带富,“产业扶贫”“合作扶志”“志愿帮扶”,确保共同富裕道路上一个都不掉队。一是授人以渔,推行产业扶贫。针对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开启“低收入农户+菜园+帮扶团队”助农增收新模式,免费提供蔬菜种苗、保价收购,鼓励农户自力更生参与蔬菜种植,掌握种植技术,建立购销关系,提高低收入农户内生发展动力。如斜桥镇通过“村企民”抱团发展方式,实施“红链共富计划”,试点创办农业产业基地,首期承包土地487亩,总投入资金870万元,带动就业400人,农民人均增收5000元/年。二是合作扶志,鼓励自我增收。针对有部分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以志愿服务加强帮扶指导。相关单位与低收入农户结对帮扶,在农忙时节为农户提供劳动力支持,助力生产增收,提振农户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信心。依托超市、农贸市场、配送公司、爱心组织等提供销售和供应平台,帮助销售菜园蔬菜。如尖山新区(黄湾镇)打造“共富果园”,促使零散土地流转为规模经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现低保户增收、共同富裕。三是志愿帮扶,筑牢返贫防线。针对无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由党员、志愿者等包干认领菜园,采用循环接力管理的模式,义务种植蔬菜,蔬菜定期送给低收入农户,将菜园打造成暖心关爱平台。根据种植管理、爱心赠送情况,对党员和志愿者进行综合评分,积分可在市志愿者商城兑换相应物品,促进建立长效服务机制。

抱团助销促富,“线上荐”“定点销”“兜底售”,确保共同富裕道路上一个都不掉队。一是线上推荐,拓展销售渠道。在“海宁农珍”微信线上平台商城设立销售专区,以“基地直采+无接触配送”的收购模式打开消费市场。推动种植农户加盟海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通过直播带货、农博会、农民丰收节等平台,开展农技讲解等服务,推介菜园绿色优质蔬菜,拓宽销售渠道。二是定点销售,提高产出效益。采取定点销售、定点配送、定点认领等举措,有效保障产出效益。海宁市供销社在所属名特优超市设立专柜、农批市场设立专摊定点销售;农产品配送企业定点定量收购,联系部分政府和企业食堂定点配送,实现点对点直送;提供基地蔬菜认领等措施,以市场直销价格销售,提高蔬菜销售收益。三是兜底销售,保障农户利益。在定专柜、专摊等销售形式的基础上,对种植基地产出的蔬菜在农批市场兜底销售,解决同类蔬菜集中上市、品相不一等原因带来的滞销问题。采取订单式托底收购,与浙江斜桥榨菜食品有限公司签订合同,确保“农户一年四季能种菜”“好菜卖出好价格”。目前,已通过订单式托底收购小黄瓜480余公斤。

(嘉兴市供销社)



南湖区弘扬红船精神

推动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先行


2005年6月21日,习近平同志在《光明日报》发表《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的署名文章,深刻指出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南湖区供销社扛起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义不容辞的使命担当,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发挥供销社作为农合联执委会的“三位一体”协同效应,聚焦“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着力构建“线上线下”农产销售平台,实现品牌效应不断增强、销售渠道不断拓宽、农业效益不断提高,推动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先行,在共富道路上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红船精神昭示“船载千钧、掌舵一人”,推动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建引领清廉供销。南湖区供销社党委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把党的领导贯穿全过程、各领域、各环节。以巡察整改为契机,扎实开展清廉供销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新成效。在区委巡察期间,边巡察边反馈,供销社党组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以严肃认真的态度抓实巡察中相关问题和巡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持续推进整改落实,确保把巡察问题整改到位。对能立即整改的问题,即知即改、坚决落实到位;对不能立即整改的问题,加快推进,确定整改方向,倒排整改时限。切实把整改过程转变为解决问题、建章立制、堵塞漏洞、推动工作的过程。巡察整改后,梳理完善制度22项,严格落实,使制度从墙上走下来,真正落到实处。

红船精神昭示“不惧激流、勇猛精进”,推动共同富裕,必须坚持矢志奋斗,突出强基固本做大蛋糕。盘活基层资产和有效投资并进,引入优质社会资源重组大桥供销社,优化经营管理,全面推进基层社大发展。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加工流水线,加工区域为十万级无尘净化车间并全程温控,实现人流、物流、空气流“三流”分开,日常管理采用ERP信息化管理系统。自重组至今,实现营业收入3817.47万元,净利润达307.78万元。供销社投资入股基层社旗下嘉兴市绿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基层社+公司+基地(农业主体)”模式,创新基层组织,实行产销对接服务,壮大社有企业实力。投资入股后与南湖区农业主体、服务对象签订合作协议,改善农业主体销售难的困境,实现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打造从农业生产到放心食用的完整产业链,实现从田间到舌尖的无缝衔接,成为南湖区生鲜配送行业“领头羊”。

红船精神昭示“破浪前行、首创争先”,推动共同富裕,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探索双线销售深度融合。2020年初全国疫情对当地农产品的销售和农庄经营产生巨大影响。习近平同志在陕西省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考察指出“农村电商,大有可为”。南湖区供销社以全新认识、全新思维、全新方法、全新路径,推进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工作。举办南湖区“新耕云·心农馌”系列助农活动,帮助农户打开农产品直销渠道。全国直播销售特色农产品,以流量经济带动乡村经济。发布“南湖优品”特色农产品微信公众号,推广南湖特色农产品牌,打造特色农家乐、特色乡村酒店(民宿)。2020 年4月30日起,通过各大网络平台直播带货、区域社区团购、发放线下助农消费券、央视农业农村频道宣传视频播放等途径,帮助农业主体打开互联网新型销售渠道,提升南湖区特色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实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已举办系列直播助农活动4场,线下农产品展销会3场,线上休闲农庄民宿推介3轮,汇聚农产品150余种,参与商户90家次,发放助农消费券36万余元,直接销售总额超300万元,带动消费6000万元。

红船精神昭示“水能载舟、同舟共济”,推动共同富裕,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推进合作共富跨域有为。南湖区供销社自觉践行“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理念,做老百姓希望做的事。升级加力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为若尔盖当地农产品销售建立服务平台,先后两年派驻专人去若尔盖开展合作交流活动,增进互访交流,拓宽协作领域,组建3家购销企业,注册资金达1105万元,主要开展牛羊肉等当地农特产品的采购对接及销售活动。目前完成采购208.86万元。组织若尔盖地区农特产品入驻“南湖优品”微信公众号,参加嘉兴市农博会、“南湖优品”线下巡展会,现场累计销售额超4万元。组织嘉兴水果市场相关档口经营户及中间商赴四川省采购水果,采购3.55亿元的四川水果通过嘉兴水果市场进行销售。开展山海协作,成立遂昌农产品南湖区展示展销中心,一年来累计销售额440余万元。组织对口地区优质农产品进入戴梦得生鲜、天天农展会等连锁商超,设立销售专柜,建立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拓宽销售渠道。引导遂昌县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和嘉兴企业产销对接,采购遂昌粽叶、丽水种姜等273吨、611万元。

(南湖区供销社)

 


平湖市形成“品牌+数字农业”

为农服务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平湖传承创新“新仓经验”,赋予新时代内涵,加快构建现代化为农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深化“三位一体”改革,围绕乡村振兴、共同富裕重大任务,建成全国首个县域“数字农合联”,开拓“品牌+数字农业”为农服务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场景应用高质量。加快“浙农服”项目建设与推广,截至6月,农产品流通大数据及农资店四色码应用场景已上线试用。统筹运用大数据、区块链技术,从需求侧、供给侧同步进行数字化改革,开发数字化生产管理、农技指导、市场流通、金融支农、农资监管、农废回收补贴、行政监管、政策供给等应用,实现党政机关、用户、企业、市场、金融等行业系统多跨协同重大应用场景,提高数字农合联整体数据质量。确保农资“进→销→用→回”数字质量,推动“采→供”主体真实有效的线上供需对接,加快线上电子化结算能力和协作通道建设,目前系统在线注册达38490人,产业主体1478人,已在全省面上33个县市区得到推广应用,在线放贷3.1亿元,农民人均收入增长达到10%,形成农产品一码可追溯体系。

品牌建设高质量。今年来,金平湖品牌销售额达2.5亿元。平湖于2020年出版《“新仓经验”——时代的结合》一书,建立“新仓经验与合作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广陈模式”与“新仓经验”内在联系、转换路径、服务切口,提升为农服务的品牌价值,为“新仓经验”持续赋能。一是充分依托数字农合联平台。加快推进“一镇一业一特色”的产业农合联体系建设,组建成立嘉兴市第一家村级供销社——平湖市徐家埭供销社,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打造与农民利益联结更紧密、为农服务功能更完备、市场化运行更高效的村级合作经济组织体。二是充分整合系统内部资源。在农资“下行”服务、农产品“上行”服务、金融支农“横向”服务上下真功夫,做大做强社有企业和国有企业,提高数字农合联、产业农合联平台和企业服务能级。三是积极开展品牌产销对接。与平湖市农产品展销配送有限公司等3家金平湖品牌授权主体签订产销合作框架协议,推进实现订单精准化、优先化,助力生产者节本增效,加快服务主体与基层农业主体的效率联动。

自身建设高质量。加快稻米智联网与长三角农博汇建设,加强与上海蔬菜集团和相关部门对接,增进业务协同。加快金平湖农产品智慧流通物联中心建设,集“品控分拣、仓储物流、智慧零售与服务培训”于一体。加快金平湖鲜到家乡村旗舰店建设,探索建设中央厨房,突出山海协作和对口合作地区优质农产品融合发展,打造市民农产品高品质线下体验。

山海协作高质量。一是打好创新合作“理念牌”。组建松阳县山海农产品配送有限公司,投资4000多万元建成为农服务综合体(全省供销社首个县域农产品产销一体化山海协作项目)。二是打好两地协同“政策”牌。平湖市供销社发挥经验优势帮助松阳县构建智能化、数字化产销服务平台;山海农产品配送有限公司项目落地后,双地加紧合作。5月,松阳县向平湖市运送松阳本土农产品,平湖市进购价格总额达5万元。三是打好畅通渠道“市场”牌。合作组建股份制公司开展农产品配送业务,谋划建设浙西南现代化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事项等。平湖市成功举办“山海携手·产销协作”首届平湖·松阳产销一体化农特展暨农文旅展会,积极推进两地农旅融合。

(平湖市供销社)


嘉善县推行农合联党建“干窑样板”


2020年来,嘉善县在干窑镇开展农合联党建试点,着力构建党建统领下的新型“三农”服务体系,提升基层农合联综合服务力和农业产业现代化水平,打造农合联党建“干窑样板”。

党建统领,擘画干窑农业现代化的“未来蓝图”。镇党委书记亲自领办“农合联党建+”年度基层党建创新项目。通过定期联席会议、服务联盟会议、产业智库交流等机制,研究全镇农业产业发展思路,结合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依托科技农业示范、农业研学基地、休闲旅游业,不断在现代化农业产业发展道路上试水先行。谋划了“干窑镇农业小微创业园规划方案”,用900亩农用地打造“一粒米”“一棵果”“一条鱼”“一批经济作物”四个农业小微创业园集群。    

党委搭台,激活农业优质资源的“一池春水”。干窑镇农合联综合党委发挥下辖的“3+7+9”各类服务型党组织“红色阵地网”功能,整合优势资源,对外延伸合作,打通惠农服务“最后一公里”,推动一批合作成果。金融支持方面,与农商银行等机构合作,今年累计授信农户5.7亿元,上半年累计发放涉农贷款5000万元。农技支持方面,范东村党支部与县农业农村局粮油支部结对,组建专业农技服务团队驻点开办“庄稼医院”,定期为全镇进行义诊指导。村企联动方面,嘉佑农业公司党支部与长生村、长丰村党组织开展党建联盟,资源共享助推“公益助老午餐”项目。销售渠道方面,镇农业农村办党支部牵线搭桥为范东村、嘉佑农业等引进电商、直播、批发等销售平台,推动范东村“农超直售”模式落地,把“范东大米”“范东米酒”等一批优质农产品直送商超。

党员冲锋,探索特色农业发展的“致富密码”。干窑镇在农合联党建中注重发挥党员先锋作用,探索“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化运行模式,坚持把农业带头人积极发展成党员,把创新探索重任交给党员农户。干窑镇作为全县首批投产稻虾综合种养的乡镇之一,由两个党员规模户分别投产235亩和133亩进行试点,今年“一田双收”成效显著,稻田龙虾供不应求,稻虾大米身价翻番,摸索出路径后,对全镇推广和农户增收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范泾草莓专业合作社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党员”模式,由“明星党员”种植户带头,引导合作社农民进行新品试种、创业帮扶、种植培训等,推动产业发展,“范泾草莓”品牌声名远播,产销持续两旺。

(嘉善县供销社)



海盐县供销社做深“乡愁旅游”

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海盐县供销社围绕“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和“行走生态之旅、感受田园之美、享受和谐之风、体验宜居之地”的旅游发展思路,创新“乡愁旅游”业态,推进海盐全域旅游发展。

用活固有资源,打造“乡愁旅游”看点。遵循“乡愁旅游”发展规律,通过保护开发,保留乡村原汁原味,实现“乡愁旅游”可持续发展。一是引入业态大发展。引进一批旅游创客,进行保护性开发,既保留民居建筑传统风格和历史风貌,又注入工艺品作坊、民宿、酒吧等新业态,让过去的旧房、闲置房打造成“闲下小雅”“沁沐云仓”等多家创客小店,在保护性开发中走出一条创新发展之路。二是带动村民大增收。通过政策激励,引导村民发挥自家优势,利用自家房屋参与业态开发,开设乡村土菜馆、打造特色美食街,让“乡愁旅游”成为富民工程。三是配套设施大建设。按照国家星级旅游标准要求,围绕“吃、住、行、游、购、娱”6个重点要素,对景区村庄的标识系统、公共厕所、游客中心、休憩座椅、景点游步道等基础设施进行完善,为游客提供方便、优质的旅游环境。

依托地域文化,凸显“乡愁旅游”亮点。深入挖掘景区村庄特色文化,整理当地历史文化特色故事,融入景区村庄建设各个文化节点,形成“五步一景,十步一文化”的村庄特色。一是打造“君子六艺”研学名片。依托金星村的状元文化、朱氏文化,建设朱氏文化展示馆,打造“君子六艺”研学品牌,将金星景区建设成为县中小学校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二是打响“丰义寻趣”乡愁品牌。借助丰义村当地民俗,打造传统手工聚集地,建设灶头画文化展览馆,开发“乡趣”“雅趣”“童趣”“食趣”主题项目,开展系列活动,增加“乡愁旅游”可看性、可玩性。三是打磨“鱼米之乡”农耕文化。深度挖掘农耕文化,举办“跟着节气游乡村”“中国农民丰收节”等活动,通过农耕体验、田园劳作及文化演出,赋予“乡愁旅游”独特文化气息。 

壮大“旅游+”产业,彰显“乡愁旅游”卖点。依托各景区村庄独特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历史文化,开发旅游产品,促进“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乡愁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推进海盐全域旅游发展。一是“旅游+节庆”。承办“跟着节气游乡村”系列活动,策划开展“乡旅幸福年”“状元文化节”“金星仲夏夜”等特色活动,吸引来自海盐、嘉兴、杭州、上海等各地游客前来赏玩,带动景区村庄餐饮、观光、文创产品的销售。二是“旅游+团建”。推出各类团建产品,打造有特色的团建营地,针对中小学和企事业单位的不同定位、需求和预算,为其定制个性化的团建方案。已推出“订制、常规、文化和服务”四大类团建产品,涉及户外拓展、手工制作、书画研学等多方面。三是“旅游+农业”。培育特色精品旅游线路,配套发展农家乐、农家旅馆等设施,开展有机草莓采摘、金星亲子龙虾节等活动,发展观光农园、采摘田园、度假农庄等多种业态的农业休闲旅游产品,助推“乡愁旅游”提质升级。

(海盐县供销社)






秀洲区培育“绿秀洲”品牌

点燃农业产业发展新引擎


为破解农产品“精而不大,优而不强”的产业瓶颈,秀洲区大力培育“绿秀洲”农业区域公用品牌。目前“绿秀洲”品牌农产品销售额已超1.5亿元,逐渐成为推动秀洲现代农业产业健康发展的新引擎。

致力“五统一”运营打品牌。成立“绿秀洲”品牌运营公司(嘉兴佑农农产品公司),采用统一采购农资、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生产服务、统一品牌营销、统一金融服务“五统一”运营模式,建立品牌标准体系、准入体系、营销运营体系、产品质量保障体系、诚信体系等一体化运行机制,打造品牌生产基地,助推品牌运营维护,助力农民增收。现已成立葡萄、梨和莲藕3个特色产业农合联,建成“绿秀洲”品牌生产基地15家,2020年仅“绿秀洲”葡萄产业农合联的生产基地就带动农产品销售金额超3000万元。

致力“线上下”同步助销售。 线上市场化运营,开发“绿秀洲·菜小二”微信商城;线下阵地化推广,建设“绿秀洲”丰收驿站,全方位助推秀洲农产品销售,同步打通山海协作和对口支援农产品销售渠道。“菜小二”平台配送范围已由秀洲区扩展到嘉兴市本级。2019年至今,累计销售农产品约1.2万单,销售额500余万元。“绿秀洲”丰收驿站已在全市范围建成9家(秀洲区内建成6家,南湖区、嘉善县、平湖市各1家),运营成效显著,其中高照驿站日均销售额在5000元左右,最高日销售额达到17000元。

致力“跨区域”合作强推广。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与江苏省吴江区、上海市宝山区和金山区三地签订农产品战略合作协议,推广“绿秀洲”品牌农产品。今年4月与衢州市衢江区供销合作社签署战略协议,共谋一体化发展。同时,与运营长三角地区100多家加油站便利店的中化道达尔油品有限公司签订采购协议,拓宽真真老老粽子等“绿秀洲”名特优农产品营销渠道,提升“绿秀洲”农业区域公用品牌知名度。

(秀洲区供销社)



海宁市以农合联为平台

打造全体农民共同富裕新样本


近年来,海宁市持续深化“三位一体”改革,打造具有海宁特色的为农生产生活服务综合平台。2019年,海宁市供销社(农合联执委会)被授予全省“三位一体”改革成绩突出集体等荣誉称号;2020年,海宁市农合联在嘉兴市深化“三位一体”改革现场会上介绍经验,时任全国供销总社理事会主任喻红秋来海宁调研时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健全体制机制,筑牢服务“三农”基础。以列入全省首批持续深化“三位一体”改革示范建设单位为契机,将“三位一体”改革作为深化农村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一是健全农合联组织体系。明确由市政府分管领导兼任理事长、农业农村局一把手兼任监事长的理、监事制度,依托市供销社组建农合联执行管理机构。推进镇级农合联规范化建设,实行“议行合一”的运行机制。全市形成1个县级、12个镇级和741个会员组成的农合联体系。发挥农民合作基金和农合联资产经营公司两项制度作用,资产经营公司投资200万元参股嘉兴禾天下种业,出资500万元成立海宁供销农业发展公司,作为市农合联服务平台具体承接为农服务工作和对外投资经营。二是深化基层农合联党建。通过“党建带社建、村社共建”,以党委成员领办项目清单化的形式推进农合联建设,为“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发挥作用。全市12个镇街农合联综合党委实体运作,6个达到示范标准,完成18个“红船先锋号”农合联党群创业帮扶基地命名,海宁市花卉产业农合联综合党委纳入 “党建美丽乡村精品线”创建内容。三是推进数字农合联建设。完善数字农合联各模块功能,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探索推进在线技术咨询、用药施肥指导等的数字化升级,实现数字农合联平台日常化运行,会员日常化使用。

强化生产合作,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以构筑区域农合联通用性服务和产业农合联专业性服务经纬结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重点,努力打造为农服务平台。一是打造综合服务网络。建成“1+6”省级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承接10项政府委托服务、6项政府购买服务及各类农业主体的20余项经营性服务,实现基层农合联实体化运作全覆盖。围绕主导产业发展,成立全市南方梨、稻米、花卉、鲜糯玉米产业农合联,实现农业主导产业全覆盖。其中嘉兴市首个农业产业农合联(海宁市南方梨产业农合联)构建“专家团队+产业农合联+合作社”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累计助销梨子2600余吨、1400多万元,助农增收500余万元。二是实施“土地托管+”项目。围绕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由基层农合联牵头,对种粮土地开展土地托管服务。购置10台无人机,成立供销飞防服务队,累计开展飞防服务3.1万亩次,构筑资源互补、服务统筹、覆盖全市的植保飞防服务网络,实现为农服务纵深发展。三是助推城乡环境服务。持续深化全市现代农资服务体系建设,2020年出台《海宁市进一步完善农资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海政办发〔2020〕118号)并组织实施,财政投入5000万元,累计销售零差价基本农药11091万元,让利农民2213万元;回收废旧农药包装物7290万只(瓶),回收金额2750万元,回收处置率100%。参与“无废城市”建设,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实施“互利网+一般工业固废集中处置一体化”项目,已签约企业192家,收集工业固废37吨。

深化供销合作,完善农产品现代流通服务。发挥供销社流通主渠道作用,将供销服务纳入农合联平台,加强农合联会员间的联合合作。一是建强“海宁农珍”品牌。吸纳36家农业主体、300多种产品加盟,其中加盟农产品“丁桥玉米”通过农合联平台,建立与杭州相关经销商的长期合作关系,将海宁丁桥玉米源源不断销往杭州市场,2020年销往杭州玉米210吨,助农增收120多万元。依托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的实施,投资10余万元建成区域品牌运营展示中心。二是抱团发展助推共同富裕。牵头实施“共富菜园”项目,通过“五统一”有效帮扶低收入农户增收,各基层供销社认领共富菜园2个、各直属企业结对1个。承接东西部协作、山海协作等工作,上线当地200余种农产品,销售帮扶地区农产品2560万元。组建海宁市供销强村公司,全市7个经济薄弱村参加供销社的水果市场抱团项目,每年可获得不少于20万元的固定分红。三是打好疫情“物资保供战”。牵头建设供销“微菜篮”平台,推出基地直送+平价选购+邮政专送的“无接触式菜篮子”,帮助农民销售蔬菜、禽蛋和水产品等滞销农产品,又为市区居民提供日常生活所需。同时做好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春耕时及时运送农资1000余吨至基层农资网点、种粮大户及农民合作社,落实全市87个农资网点每家平均备货10吨以上。

加强信用合作,优化农村金融惠农服务。发挥农合联金融服务资源的联合优势,打通农村信用服务乡村振兴新通道。一是评级授信全覆盖。建立农合联会员信用数据库,农民专业合作社ABC类会员评定率100%,其中AB类会员占比76%,合作社会员农商行授信比例100%,有效破解农民“征信难”问题。依托农商银行金融服务功能,加强“三农”金融产品创新和农村信贷投入。累计向农合联会员授信11.4亿元。二是农信担保服务多元化。市诚信贷款担保公司扩容总投资2亿元,累计提供农业贷款担保6.9亿元,为全市农业发展提供可持续金融担保服务。加强农村资金互助会的运行管理,有效满足农合联会员资金需求。三是金融普惠全方位。市农合联积极争取政策,建立省农信担保海宁代办点,已有16家会员申请,额度达465万元。引导推动实力较强的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在内部开展互助融资,指导鑫牌禽业合作社等农业主体探索建立“银行+合作社(企业)+社员(农户)”的信用合作模式,每年为社员(农户)提供担保1000多万元。

(海宁市供销社)



桐乡市创新引领数字赋能

持续深化“三位一体”改革


桐乡市持续深化“三位一体”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2019年,全省供销社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现场会在桐乡召开。桐乡市供销社被省农合联授予“全省‘三位一体’改革成绩突出集体”“全省为农服务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20年,桐乡市成为全省首批持续深化“三位一体”改革示范建设单位。

数字赋能生产服务提质。一是推进“机器换人”。发展智能农业装备,提高农机装备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研发全国首台茭白自动化智能分拣机、蘑菇采摘机器人、葡萄智能生产管理等一批智能化生产技术创新集成与应用。目前,全市已建成20个农业物联网应用基地,4家农业主体列为省级数字农业工厂示范建设试点。2020年,桐乡市获得“全省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县”称号。二是推进“产业智造”。以产业农合联为载体,整合会员服务资源,增强数字化服务功能,为会员提供菜单式智慧管理和服务。桐乡市粮油产业农合联在石门镇建设数字化粮油工厂,集烘干、储粮、加工、包装于一体,打通粮油产业全产业链,覆盖石门镇9个村1.3万亩农田,辐射带动农户8000余户,带动农民增收150万元以上。三是推进“一指办理”。打造“线上田保姆”数字化应用场景,结合浙农码,实现“一田一码”“一户一码”精准化管理。通过掌上应用可在线申请惠农政策补贴、政策性保险、农业专家远程指导、全程托管社会化服务等。全市1000余家农业主体、40余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已入库。“田保姆”为农服务应用入选浙江省首批数字社会系统建设“揭榜挂帅”榜单,已在“浙里办”正式上架。

流通升级供销服务提效。一是构建冷链物流体系。建成1个控制中心、3个中心冷库和6个产地预冷库,实现农产品冷链配送能力桐乡市域全覆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建成石门镇春丽桥村冷库,为周边2000亩蜜梨、500亩火龙果和50000亩杭白菊等特色农产品提供便捷的保存场地和完备的冷藏设施,有效延长农产品的保鲜期和销售半径。二是搭建产销对接平台。创新推出“天天丰收节”线上线下农产品供销服务模式,以“云买菜”、网上“农产品嘉年华”、“流动驿站”进社区以及联合举办展销会等多种方式,加强农产品产销对接。2020年疫情期间,开展11场直播带货活动,销售滞销农产品20吨。每年举办优质农产品展销会和农业经济洽谈会,2020年农展会现场销售超1470万元,农洽会总签约额43.03亿元。三是完善营销服务网络。运营特色农产品展示中心和特色农产品供销超市,为全桐乡市农特产品销售开辟绿色通道。建设集生产、生活、生态服务于一体和综合性、多功能“一站式”的经营服务设施,建成城乡商贸综合服务中心5家、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5家、农村综合服务社85家。全市供销社农产品购进额达12.82亿元,农产品销售额达16.79 亿元。

创新驱动信用服务提速。一是破除融资难“痛点”。创新推出“三治信农贷”,以“六无三不准”立底线、“一约两会三团”把关口、“村银对接”定授信,破解农村信用评定和农户贷款难题。2020年发放“三治信农贷”18379户、50.38亿元;对全市176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授信8.75亿元,对915家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授信4.78亿元,合计授信5.22亿元。二是打通手续繁“堵点”。坚持便民为本,整合社会保障、银行金融、公共服务等功能,为党员群众提供“一证立信”“一卡通办”的便捷服务,实现“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都不跑”。党员群众通过金融市民卡登录手机APP或网上银行,只需“刷脸”就能获得贷款资金,实现金融服务24小时营业、随借随还、“0”秒到账。三是抓住精准办“重点”。把优质信贷资源更多更好地投向农合联会员和双带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党员群众和特殊困难群体。对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道德模范等各类先进群体将授信额度提高到50万元,对受灾农户落实灵活还款方式等。石泾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获得授信100万元,贷款购买农机开展规模化水稻、蔬菜、苗木种植560亩,年销售收入160万元,带动农户210户。

(桐乡市供销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