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7-30 09:5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浙江省供销社
信息来源:
青田县“稻鱼共生”系统是我国首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距今已有1300余年历史。青田县供销社以农合联为平台,挖掘“稻鱼共生”系统中蕴藏的“金山银山”,推广“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种养模式和再生稻技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促进共同富裕。
一、顶层设计,“三军”带动产业示范引领
一是成立产业农合联,打造产业“主力军”。青田县供销社组织38家农业主体及12家种植大户,成立稻鱼产业农合联,改善稻鱼米“小而散”种植格局。成立以来,大力推行统一高效益的标准化种植模式,引入国企资源对稻鱼米以高于市场60%的价格统购包销,增强稻鱼产业发展活力。全县稻鱼共生基地面积已达5万余亩,带动农民增收超1亿元。
二是制定保护发展规划,培育产业“生力军”。编制“稻鱼共生”系统保护两个十年规划,委托中国科学院地理所、浙江大学制定《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与发展规划(2016-2025年)》《稻鱼共生博物园建设总体规划》,划定遗产地和重点保护区范围,明确近、远期建设任务,建立6个乡镇22户田鱼原种资源保护点,“青田田鱼”获评2020年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
三是建立保护发展基地,设立产业“护卫军”。建立农业文化遗产院士专家工作站,设立农业文化遗产专项保护基金,每年投入300万元用于源种保护、农耕文化传承、科研合作以及核心保护区生态补偿。引入司法资源,在核心保护区成立全国首个世界农遗文化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为生态修复和价值转化提供司法保障。
二、科技赋能,“三高”实现产业提质增效
一是以高标准生产“立魂”。推广“百千万”种养模式和再生稻技术,有效提升产业科技水平和发展效益。实施统一规划、品种优选、种植标准、精深加工、品牌形象“五统一”产供销模式,规范产业生产端口建设和行业标准。推广“稻→药”轮作模式,实现亩产1200万元,达到“一亩田万元钱”的目标。
二是以高品质把控“注能”。实施稻鱼共生保护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制定《青田稻鱼共生技术操作规程》,建立青田稻鱼米追溯体系,基地全天候在线监测、产品全程扫码溯源。推进稻鱼共生示范标准化基地建设6000亩,实现亩均产值4500元、年综合产值2.2亿元,辐射带动全县30个帮扶重点村富农增收,获评“省稻渔综合种养重点示范县”。
三是以高质量加工“增值”。提升“稻鱼米”加工开发能力,支持“稻鱼米”加工企业升级改造,鼓励购置稻谷烘干、仓储、加工和包装等现代化设备。启动投资4200万元的青田县“稻鱼共生”全产业链提升综合扶贫项目,新建1.8万吨/年精品大米生产加工项目,建成后将受益全县104个重点帮扶村和低收入农户,带动农民增收5000万元以上。
三、产销提振,“三力”壮大产业市场价值
一是提高品牌体系影响力。开展品牌创建,设计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标识和LOGO,提高品牌辨识度,成功注册“青田青”区域品牌,青田稻鱼米获评国家地理标识证明商标,稻鱼米连续三年获得浙江省农博会“浙江好稻米”金奖,获得2019“中国好稻米”,2020黑龙江国际大米节“双金”等称号,成为首届联合国地理信息大会指定用米。
二是扩大精准销售推广力。线上线下双向联动打通国内市场,开辟20多个网络销售渠道,组织参加各级农博会、农产品交易会等活动,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开展推介活动百余场。搭建青田侨乡农品城出口平台,稻鱼米销售渠道铺至国内440多个城市、欧洲29个城市,完成销售额超1.5亿元,解决农产品“销路难”问题。
三是挖深农旅融合文化力。以景区化理念,推进小舟山乡“稻鱼共生”省级循环有机农业示范点建设,结合乡镇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农旅活动。融合传统习俗在农业特色观光基地举办春秋两季“稻鱼之恋”开犁节、丰收节等大型体验活动,提升“稻鱼共生”旅游品牌知名度。据统计,每年参加稻鱼相关活动游客达25万人次。
(青田县供销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