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1-19 16:16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浙江省供销社
信息来源:
1月7日,《中华合作时报》第1版刊出省供销社党委书记、理事会主任邵峰署名文章《“三位一体”综合合作带领农民共同富裕》。并配发浙江持续深化“三位一体”改革长篇报道《打造生产、供销、信用协同服务的“公共汽车”》。
全文如下
“三位一体”综合合作带领农民共同富裕
□ 邵 峰
本世纪初,正当浙江进入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新阶段,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走上持续健康发展轨道之际,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2006年初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构建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新型农村合作经济体系的战略构想,并亲自部署和推动这项改革。
“三位一体”改革是以统分结合农业双层经营体制深化改革为主线,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长发展为动力,以农业社会化服务转型提升为重点,以生产、供销、信用综合合作和协同服务为目标的农村综合改革。通俗地讲,就是构建“一体两翼”。“一体”,即构建农合联组织体系;“两翼”,即提升为农服务、发展合作经济。
“三位一体”改革是浙江深化农村改革的“金字招牌”。经历了试点探索、全面推开、联合强能三个阶段,演绎了带领农民共同富裕的精彩华章。
16年来,浙江全面构建农合联组织体系,搭建带领农民共同富裕的新平台。以供销合作社为核心,构建省、市、县、镇四级农合联组成的农合联组织体系。各级农合联建立会员代表大会及理事会、监事会“三会”制度,实现“农有、农治、农享”。以农合联为载体,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各类为农服务组织联合起来,按产业分类搭建了313家产业农合联,按区域划分建成了311家乡镇农合联现代农业服务中心,全面推进农合联平台数字赋能、组织赋能、公司赋能、基金赋能、品牌赋能、党建赋能等“六大工程”,提升农合联服务功能。
16年来,浙江大力建设农合联服务体系,发展带领农民共同富裕的新农服。现已基本形成区域农合联通用性服务与产业农合联专业性服务专业分工、综合协同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合联内部服务资源聚合协同、外部服务资源联合协作。各部门各方面在为农服务工作上越来越多地搭乘农合联这一为农服务“公共汽车”,农业生产服务全面加强、商贸流通服务加快拓展、农村信用服务创新发展、乡村环境服务积极发展,为农服务联合合作、共生协同的“大合唱”越唱越响。
16年来,浙江奋力发展农合联合作经济,构筑带领农民共同富裕的新通道。创新合作投资机制,建立以农合联农民合作基金和资产经营公司为引领,农合联会员、村经济合作社、小微组织、“两回”人员等为主体的新型合作经济投资发展机制。深入发展“点型”合作经济,大力发展“链型”合作经济,积极发展“群型”合作经济,带动各类主体共创共富。
如今,共同富裕与数字文明相互激荡、同向共振,“三位一体”改革与数字化改革高度契合、迭代升级。浙江将持续深化“三位一体”改革,加速推进为农服务数字化工程建设,有效带领农民平等参与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公平分享农业农村现代化成果,更好发挥农合联在服务乡村振兴、守好“红色根脉”、打造“重要窗口”、推进共同富裕中的积极作用。
(作者系浙江省供销合作社党委书记、理事会主任,浙江省农合联执委会主任)
浙江持续深化“三位一体”改革 全面组建省市县镇农合联体系
打造生产、供销、信用协同服务的“公共汽车”
□ 张 永 祝 梅
农业现代化不光要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更要解决“怎么种地”的问题。改革开放40多年来,每当农业经营主体发生变化,农业服务体系也要随之变化,这“分”与“统”的关系一直是农村改革的一条主线。
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根据持续成长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提出的新服务需求和统筹城乡发展中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缺乏有效通道的新体制问题,从转型和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出发,亲自谋划构建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新型农村合作经济体系,开启了农业双层经营体制再创新再完善的新的改革历程。
16年后,浙江形成了省、市、县、镇四级贯通的农合联合作组织体系及生产、供销、信用服务协同供给的合作服务体系、“点型”“链型”“群型”合作共同发展的合作经济体系。这个“一体两翼”体系因其组织的体系性和服务的开放性、合作的广泛性,不断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容纳越来越多的现代要素和先进服务,为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全体农民共同富裕注入越来越强大的力量。
从“小组织”到“大联合”
经纬结合实现“零距离”服务
综合服务大厅里,涉农事项“最多跑一次”;农产品销售平台前,网红农民在直播带货;农资购销大厅里,1000多种产品随意挑选,还有专家现场指导……走进瑞安市马屿镇“三位一体”为农服务中心,70岁的农民黄则强没想到,16年前从这里开端的改革会带来如此巨大的改变。
21世纪初,因农户单打独斗力量微弱,黄则强联合周边蔬菜种植户、家庭农场,成立了梅屿蔬菜专业合作社。“前几年发展不错,但很快就有了新问题。”黄则强回忆,当时不少社员想扩大规模,合作社互助担保额度小、风险高,银行贷款需要抵押物,而社员缺的就是抵押物。
如何为“低、小、弱、散”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服务?这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现代农业发展中面临的普遍性问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浙江开始探索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和协同服务的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之路。
2006年,“三位一体”改革在瑞安试水,开始以“农村合作协会”为载体,联合发展生产服务、供销服务、信用服务。而后,18个市、县以构建生产、供销、信用服务协调机制为核心,以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农产品行业协会为载体,开展“三位一体”改革试点。2014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根据农业市场化国际化水平快速提高、农业规模化合作化持续稳定发展的实际,完善“三位一体”改革的顶层设计,以构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简称“农合联”)为载体,在7个县开展深化“三位一体”改革试点。低层次的农户“小合作”开始走向高层次的合作社“大联合”,“农合联”这一“三位一体”综合合作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正式亮相,成为“三位一体”的“体”,成为党委、政府推进“三农”工作和为农服务的平台、渠道和工具。2015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和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 构建“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的若干意见》,“三位一体”改革新的顶层设计开始全面实施。经过2015年20县推开、2016年所有市县铺开、2017年省农合联组建,全省组建了省、市、县、乡(镇)四级农合联1057家,会员6.61万个。各级供销合作社、农商银行作为主要服务供给者,全面加入同级农合联。各级供销合作社同时作为同级农合联的执委会,承担农合联日常运行职责,推动农合联内部服务资源聚合、外部服务资源联合,建立服务主体共生、服务供给协同机制,成为深化“三位一体”改革的推动者和农合联这一为农服务“公共汽车”的打造者。
强化基层综合服务功能,是农合联生命力所在。以乡镇或若干乡镇为单位,按县域为农服务全面覆盖的要求,建成乡镇农合联现代农业服务中心311家,生产、供销、信用服务聚合于此;以县域为单位,按县域特色农业“一业一联”的要求,建成产业农合联313家,与产业相关的专业性服务走到一起。
如果说区域农合联是“纬线”,那么产业农合联则是“经线”,经纬结合的组织体系构成了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分工协同的庞大体系,成为越来越多的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工商企业竞相搭乘的为农服务“公共汽车”,为农服务的质量更优、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从“小服务”到“大配套”
综合协同完善农业服务
眼下,正值太湖蟹产销旺季。在南太湖畔的长兴县,已看不到以往压级压价、恶性竞争的场面,蟹农也没了坐等客商上门的焦虑,200多名蟹农有条不紊地捕捞、包装。
“我们成立了大闸蟹产业农合联,统一面向收购商议价,每天发布产品交易价格,现在每斤螃蟹比之前能多赚10元。”长兴县供销合作社综合业务科副科长胡峰表示,围绕葡萄、芦笋、湖羊等主导产业,2016年以来,长兴县先后成立了10个产业农合联。“围绕产业布局,设立产业农合联,才能让服务更精准。”
在实践中,区域农合联提供的是各产业普遍需要的“通用性服务”,而针对某一产业的“专业性服务”,区域农合联往往不够专业、不够精准。比如,大闸蟹产业农合联,除了统一议价外,还提供蟹苗培育、饵料配方、质量鉴定、产品包装等专业服务,而金融、农资等通用性服务组织则为螃蟹生产主体提供“特制专用”服务。
在农合联里,服务资源聚合联合,服务主体众方共生,服务供给多跨协同。全省基本构建了区域农合联通用性服务与产业农合联专业性服务专业分工、综合协同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了“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的格局,为农服务更精准、更配套、更高效。
初冬清晨,天色微晞。在慈溪市长河镇,蔬菜家庭农场主一早就将采摘的西兰花、油菜等装车运往慈溪市蔬菜开发公司、三星农业开发公司。“有了农合联,我们只管种好菜。”长河镇农合联理事长陈如军说。
长河镇农事服务中心聚合了新型庄稼医院、农技专家、龙头企业、金融机构等服务组织,形成了农资供应、农技推广、统防统治、产品收购、信贷保险、市场信息、质量检测等综合服务功能。目前,这种“农事服务中心+龙头企业+合作社”的新模式是现代农业综合服务平台运作的主要形式。
由原先服务组织“各自为战”的“小服务”,到如今农合联“联合作战”的“大配套”,为农服务在专业化基础上实现了大综合、大协同。省农合联与省农科院、省气象局、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省农信担保公司等联合,推动专业服务协同供给。
当前正值草莓生产旺季,冬春季时常来扰的低温寒潮是慈溪市气象局高级工程师李清斌关注的重点。李清斌作为省农合联和省气象局联合服务的首批23名气象专家,服务于慈溪市农合联的葡萄、草莓、杨梅、水稻等产业分会。
“冬春季低温寒潮会对当月草莓造成超过20%的减产影响,我们总结了一套草莓低温灾害预报等级指标,每一等级都明确了应对措施。”李清斌说,每周服务团队会根据草莓生长发育情况和田间调查情况,在草莓产业分会微信群里提供专题气象服务。若遇到低温寒潮天气,服务团队会及时精准指导生产者实施相应防御措施。这项服务不光惠及慈溪3000多亩草莓大棚,还依托全省草莓联盟气象服务平台,惠及宁波、湖州、建德等草莓主产区,为3万多亩草莓大棚生产保驾护航。
农业生产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对以乡镇农技站为主体的农技推广服务提出了挑战。构建“农技专家团队+产业农合联+合作社”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是农合联为农服务的一大创新。浙江省农科院党委书记劳红武介绍,省农科院10个科技团队、100多名专家与全省111家产业农合联建立了农技推广服务联结机制,“这种新型农技推广服务接地气、高效率、很管用,农技专家和合作社都很欢迎。”
好山好水好地方,好不容易生产的好产品,应当卖出好价格,这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重要途径。改变优劣难辨、无序竞争的农产品销售方式,是这些年来各级农合联为之努力的一件大事,而推进农业品牌化则是其中的关键一招。目前,市、县两级已创立36个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形成了区域农合联运管全品类品牌、产业农合联运营单品类品牌的格局,并着力构建营销品牌化带动服务标准化,进而带动生产标准化的机制。
近年来,衢州市农合联培育运营“三衢味”品牌,一边向外拓展,与大企业、大平台建立合作关系,畅通销售通道;一边向内发力,与有关部门一起制定产品标准,推行标准化服务和生产。2021年前三季度,当地获“三衢味”品牌授权的236种产品销售总额近50亿元,平均溢价30%。
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难问题,实现金融服务与生产服务、供销服务相协同,是“三位一体”改革着力破解的一大难题。
“为纾解资金难题,我们牵头成立农信担保公司,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提供担保。”瑞安市供销合作社负责人介绍。目前,农信担保公司担保贷款总额11.52亿元,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926个。省农合联在成立之初,就与省农信联社联合推出“丰收农合通”服务,对农合联会员合作社进行信用等级评定,为三星级会员合作社提供100万元以下免担保信贷,向2.57万个合作社会员授信,2021年11月末贷款余额140亿元。瑞安市农信担保公司联合省农信担保公司,依托基层农合联设立基层办事处(代办点)83个,实现担保服务县级全覆盖,并联合保险公司、气象局,发展气象指数、价格指数等特色农业保险服务,减少农合联会员因自然风险、市场风险而带来的经济损失。
因各种风险使农业遭受损失,其本质是农业服务不配套不协同,主因是服务供需双方、供给各方的信息不对称。在组织化基础上的数字化,为这种信息对称提供了可能。2021年,浙江省农合联在平湖开展数字农合联建设试点,开发了“浙农服”平台,购农资、找农机、销产品、申请贷款、回收农资包装物……所有服务均可在“浙农服”平台上实现。如今,“浙农服”平台在平湖已有4.6万个注册用户,25个政府部门和农合联服务组织借此平台开展服务。目前,全省89个县(市、区)搭建了“浙农服”平台,开启了为农服务数字化的新局面。
从“小资本”到“大创业”
农民创富走向合作共创
推进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是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一大难点,而带动和帮助偏远地区小农户发展生产、销售产品、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则是难中之难。
最近,丽水市遂昌县濂竹乡千义坑村95岁的村民刘李祥,在家门口买到了新鲜豆腐。千义坑村距遂昌县城约38公里,村里有一家副食品小店,但鲜有蔬菜、肉供应。如今,供销合作社的“供富大篷车”天天发车,村民想吃什么只需提前说一声即可。
“供富大篷车”是供销合作社瞄准偏远地区群众生产生活物资采购不便、种植养殖技术落后、农副产品销售不畅等痛点,最新推出的服务。遂昌县供销合作社合作经济指导部部长叶新华介绍,除了日用消费品下乡服务,“供富大篷车”还提供农产品采购销售及农资农技进村服务。
截至2021年12月初,浙江省6市20个县(市、区)已开出163辆“供富大篷车”,丽水、衢州已实现全市覆盖。据介绍,全省供销合作社将进一步整合服务资源,引导和支持偏远山区小农户组建合作社,实行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品牌化营销,建立合作社与“供富大篷车”的利益联结机制,将小农户带入现代农业轨道,让小农户拥有合作创业收益,到2022年底实现山区26县偏远地区“供富大篷车”服务全覆盖,让“供富大篷车”真正成为提供农民共同富裕服务的“大龙头”。
让更多农户、家庭农场加入合作社,发展以合作社为主要载体的“点型”合作经济是带动农民共创共享、共同富裕的基本组织方式,而把更多合作社、小微企业组织起来,发展以产业农合联为载体的“链型”合作经济、以乡村产业综合体为载体的“群型”合作经济,则是带动小组织再次创业、小资本合作投资的有效组织方式。
桐乡市粮油产业农合联成立于2018年,有36个涉及粮油产业生产、加工、销售的会员,不仅为会员提供从育秧到烘干的全程生产服务,还联合组建了稻米加工企业,发展品牌大米生产。会员不仅有加工增值收益,还有资本经营收益,形成了全产业链利益共同体。目前,全省涌现的近百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均是基于产业农合联的“链型”合作经济。
瓯海强村实业发展公司是2016年温州瓯海区农合联与101个原薄弱村共同出资设立的。公司在梧田北村投资小微园,在泽雅镇北林垟乡、胡坦村开展土地整治开发,发展农家乐、素质拓展等产业,项目每年营业收入700多万元。“公司成立第一年,每个村就有5万元分红,2021年底累计分红超过5000万元。”强村公司董事长林景亨介绍。瑞安市曹村镇田园综合体是瑞安市社与全镇14个村经济合作社联合投资打造的乡村产业创业平台,主要发展生态化稻米种植、学生研学、休闲旅游等项目,还带动了当地大批农民发展农家乐、农事体验、历史文化等旅游业,是典型的小组织合作创业带动农民广泛创业的“群型”合作经济和乡村产业群利益共同体。
联合农合联会员和相关企业共同发展涉农服务项目,既是增强为农服务功能的快捷方式,也是共建共享共创共富的有效途径,省、市、县三级农合联的农民合作基金、资产经营公司正是为此而作出的制度性安排。2021年9月,省农合联重点会员省供销合作社兴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携手富春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成立浙江供富冷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目前,正通过联合各地现有冷链企业及农合联会员新建冷链企业,打造全省冷链物流体系。省兴合集团担当为农服务使命,于2020年7月出资44%,联合省乡村振兴投资基金、省科技厅下属省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等共同发起设立省兴农基金,已投资8个为农服务高新技术企业。
“浙江开浦科技公司是兴农基金投资的一家研发农产品商品化智能解决方案的企业。”省兴合集团财务部科长周晓南介绍,该企业自主研发的水果分选智能设备不光可以识别水果大小色泽,还能在分拣过程中测出水果的各种成分含量,既能为农业品牌化提供支撑,还能为农业标准化提供引领,是非常有发展潜力的企业。
农合联的地域广覆性和服务联合性,让农合联的力量渗透到了乡村振兴的各个领域。在金华,农合联开展“低价值物兜底回收计划”,每年帮助回收农资包装物3.5亿只、农膜1523吨;在舟山普陀区,农合联参与“幸福普陀”建设,为空巢、独居老人提供养老服务;在开化,“农家小吃振兴计划”让开化汽糕、马金豆腐干等地方美食走出了乡村,也为当地留住了“记忆中的乡愁”……
农合联正以其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平台和现代为农服务、新型合作经济的“两翼”,带动浙江全体农民走上共同富裕道路。